
在迎接中國鋼研成立70周年的喜慶日子里,在“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中國鋼研推出“慶祝中國鋼研成立70周年 強國復興有我——勞動者之歌”系列文章,生動講述中國鋼研各條戰線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掌握高超技能、積極干事創業的勞動模范、青年代表、技術能手等人物故事。讓我們學習他們為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愛國奉獻、勇于創新、敢為人先、艱苦奮斗的精神,凝聚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勁動力,為推動中國鋼研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和中國鋼研成立70周年!

中國鋼研有這樣一位長期堅守在科技創新一線的女科技工作者。她長期從事冶金流程和金屬材料檢測表征新技術、新裝備研制開發和應用工作。先后主持或核心參與開發“冶金過程爐氣在線分析質譜系統”(冶金科學技術二等獎)、“脈沖熔融-飛行時間質譜氣體元素分析儀”(BCEIA金獎)、稀土萃取分離工藝配分在線監測系統(中國稀土科學技術一等獎)、工業煙氣/大氣顆粒物重金屬在線監測系統、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痕量元素分析儀器(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冶金科學技術一等獎)等流程、材料測試儀器并實現產業化,所主導科研成果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 2 億元。先后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 40 余篇論文、報告;申請發明專利 37 項,授權 22 項,美國專利授權 5 項,德國專利授權 3 項。曾獲冶金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20)、二等獎(2005);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2019)、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2018)、中國分析測試協會 BCEIA 金獎(2019、2015、2010)、冶金青年科技獎(2016)、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2011)、二等獎(2004)等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 11 項。她就是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沈學靜。


沈學靜對科學技術的興趣,也許可以追溯到童年時代。她被從事數學和物理教學工作的父親言傳身教,從小就對科學家非常崇拜;后來成長為一位科技工作者,算是圓了童年時代的夢想。這也是在后來漫長的科研道路上,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沈學靜都能樂觀、坦然面對、不言放棄的原因。
而從事檢測技術和儀器這個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有點偶然性。1998年取得分析化學專業碩士學位之后,沈學靜本來是想進入當時非常熱門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發展的,機緣巧合地來到了中國鋼研。起初,中國鋼研在金屬材料、冶金工藝、自動化以及分析測試領域的專業技術實力和工程實踐能力讓她一方面大開眼界,另一方面因為自身知識技能的差距又感到壓力山大。好在導師王海舟院士及時給予了悉心的指導和幫助,不僅安排她到北大、北科大學習試驗技術、金屬材料相關課程,還多次親自帶領她和團隊到冶金現場去了解一線的需求。王老師 “需求牽引、問題導向”的創新理念,也從此扎根,極大地影響了她今后的工作思路。
如果說博士論文 “用于冶煉控制的爐氣在線檢測技術和儀器研發” 工作將沈學靜帶入了檢測技術和儀器研發領域的話,后來發生的一些事情,堅定了她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檢測技術和儀器裝備的決心,并將此作為終生為之努力的事業。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剛剛畢業時,中國金屬學會分析測試分會在北京組織兩年一度的國際冶金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會議期間,單位安排沈學靜帶領來自歐美國家的同行專家參觀檢測實驗室。在介紹實驗室里的大型儀器時,好幾次正要開口,外國專家就說,這個我們很熟悉,是我們國家生產的,我們有最新的。最后,一位來自瑞典的專家問,你們不用自己的儀器嗎?你們的儀器在哪里?在一臺中國自己開發生產的“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儀”面前,他們問了很多具體的問題,還拍了照片。這件事給沈學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沒有自己研發的儀器,不僅在檢測工具方面受制于人,對于創新的科學研究,會帶來更巨大的制約。從那時起,她就暗暗下定決定,一定要為改善這種局面而努力。


2002年博士畢業后,沈學靜進入鋼鐵研究總院分析測試研究所的研發部,從項目組長起,開始了她的科研生涯。
立志易而守志難。“電視劇里看到的科技攻關一舉成功,大家雀躍沸騰、喜大普奔的場面,在科研工作中是很少發生的,實際的情況是解決不完的困難和問題,各種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折磨,還有盡管拼盡全力還可能失敗的不確定性”。沈學靜說。“有進步感、成就感的時刻也有。往往是多年之后,回顧走過的路,體會到取得的點滴技術進步,或者解決了一點問題,被客戶、行業認可時的那些短暫瞬間”。
第一個研發項目是集成基于質譜儀的爐氣成分在線監測系統。這一項目是針對煉鋼過程動態控制的需求,用質譜儀實時監測爐氣成分的方式實現煉鋼動態工藝控制和調整。把原來應用于實驗室的精密質譜儀應用于高溫、高粉塵、高振動的惡劣煉鋼現場,在國內還沒有先例。測試期間,遭遇過各種機械的、電控的、通訊的、軟件的故障和問題。有一次冶煉異常,把安裝在1300℃爐氣氣流中的取樣裝置完全燒毀。面臨的另一個困難就是檢測準確度的問題,需要不斷優化取樣點位、標定方法等。沈學靜還記得第一套系統安裝調試耗費了幾個月,整個團隊連春節、元宵節都在鋼廠度過。后來,系統不斷優化設計、和工藝過程磨合逐步順暢,團隊的經驗不斷增加,先后在萊鋼、安鋼、寶鋼、武鋼等企業得到了應用。現場的歷練讓沈學靜和團隊對于流程在線監測系統的工程需求、可靠性設計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對于后續儀器設備的開發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示。
基于第一個項目的經驗,后續的儀器開發項目紛至沓來。基于對高性能金屬材料中ppm級氧、氮、氫、氬、氦等有害元素的同時高精度測試需求,沈學靜和團隊開發了首臺“脈沖熔融-飛行時間質譜氣體元素分析儀”,獲得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技一等獎、BCEIA金獎和美國發明專利授權等;針對材料中痕量、超痕量金屬元素測試需求,開發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質譜儀,實現產品化,相繼投放市場,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冶金科學技術一等獎等;針對稀土冶煉過程工藝實時控制調整需求,開發“稀土萃取分離配分在線監測系統”,為稀土工藝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提供重要設備支撐,已應用于北方稀土、南方稀土、甘肅稀土等眾多稀土分離企業….
當前,沈學靜和團隊正在面向冶金流程智能化、綠色低碳化的要求,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致力于冶金過程原料自動分揀、鋼水測溫、鋼水成分、鋼坯缺陷、碳排放在線測量技術和儀器系統的開發和應用。
“困難無處不在,已成為常態。當你解決了儀器有無的問題,你會發現性能功能還有差距;當你追平了差距,還有關鍵器件部件依賴別人;當你有了通用的技術,你發現不同的場景還有很多特殊的要求…..。”沈學靜說,“這還只是技術層面的,你還要面臨組織方面的各種問題,團隊的、合作伙伴的、供應商的等等”。
但是,國家的需求、行業的需求、客戶的需求在這里,就需要有人去堅守。沈學靜堅定地認為,只要堅持下去,這些問題都會逐步得到解決或改善。


合作,是沈學靜工作中最常提到的一個詞。
“當你學到的知識越多,你會明白自己不知道的更多;當你認識的人越多,你會發現自己越平常。合作能力是做好科技創新的基本能力”。這是沈學靜給團隊經常說的話。
隨著開發工作的不斷深入,開發難度的不斷增加,團隊合作的對象已經涵蓋了高校、科研院所、儀器同行、上游材料和傳感器產研單位,下游的不同用戶等等。因為合作,才能對需求有精準的把握,保證研發不偏離方向;因為合作,才能集眾家之長,把最先進的技術用于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合作,才能使個人和團隊不斷進步,有能力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
同樣的,打造團隊凝聚力也是沈學靜眼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她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致力于打造一個積極向上、富有激情的研發隊伍。
眾力無敵天下,眾智無畏圣人。作為在材料測試技術和儀器研發領域耕耘了2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近年來,沈學靜除了自己和團隊堅守在高端測試儀器研發一線,不斷攻克技術困難和關鍵部件卡脖子問題,同時也利用各種機會呼吁各方關注高端儀器儀表的自主研發工作。
“堅守,靜待花開”。在沈學靜身上,我們又一次看到了鋼研人代代相傳的“安專迷”精神。